一、实践教学目标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理论的课程,在语言类课程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同其它语言课程相比,理论性比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实践去更深入形象地掌握有关的知识。
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其要素包括语言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语言事实的探索能力。
语言思维能力包含能准确掌握有关语言的各种概念、对语言现象有足够的敏感度、对言语内容有很强的领悟力等。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学生通过语音或文字,对特定事实或问题阐明意见的能力。对语言事实的探索能力,是指学生调查、搜集、分析、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又恰恰是传统的语言学概论课程设置和教学所未涵盖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要坚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实践教学目标,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通过知识的运用深入理解有关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加深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使学习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部分 语言研究方法实践训练
◎实践目标
通过对相关语言学名家名著的学习,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想,为进行语言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实践内容
§1 语言研究中的共时思想
§2 语言研究中的历时思想
◎实践步骤与要求
1.任课教师在讲解基础理论后布置任务;
2.任课教师提供相关语言研究文献资料;
3.学生认真阅读给定资料,进行深入阅读,形成读书报告;
4.任课教师总结并点评。
第二部分 语言调查实践训练
主题一:关于语言社会属性方面的实践训练
◎实践目标
通过系统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语言的社会属性。
◎实践内容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名命名用字情况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人名命名用字的调查,考察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深入理解语言的本质。
调查项目提示:1.建议分成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之前,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后;2.建议区分男性和女性调查;3.绘制表格,以备比较。
§2 直系亲属称谓在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一种)、英语中用词情形的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汉英亲属称谓的调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调查项目提示:1.设定具体调查的项目,即调查多少个亲属称谓;2.在两种语言间进行调查,制作表格,以备比较。
§3 近五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新词语的调查,深入理解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以及语言变化中不同要素显现出来的差异。
调查项目提示:1.确定调查的范围,如哪个领域;2.确定调查的方法和途径,即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语料;3. 按词类或领域制作表格,以示比较。
主题二:关于语音方面的实践训练
◎实践目标:通过对特定语言资料的分析,掌握语音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语音调查的方法,学习用特定方法对语言或方言进行调查分析。
◎实践内容
§1 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单元音对比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英语和汉语普通话中的单元音进行比较性调查,深入理解不用语言音位系统的差异性。
调查提示:1.通过相关文献查询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单元音的基本数据;2.绘制表格进行比较;3.通过比较分析形成结论。
§2 汉语普通话和英语辅音对比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英语和汉语普通话中的辅音进行比较性调查,深入理解不用语言音位系统的差异性。
调查提示:1.通过相关文献查询汉语普通话和英语辅音的基本数据;2.绘制表格进行比较;3.通过比较分析形成结论。
§3 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六音素以内组合情形对比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中的语音组合情形进行调查,发现组合方式,比较不同语言语音组合的差异。
调查提示:1.通过相关文献查询汉语普通话和英语语音组合的基本数据;2.绘制表格进行比较;3.通过比较分析形成结论。
§4 汉语普通话和英语非音质音位对比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中的非音质音位进行调查,发现不同语言中音位系统及不同音位的功能差异。
调查提示:1.通过相关文献查询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中非音质音位的基本数据;2.绘制表格进行比较;3.通过比较分析形成结论。
§5 某一特定方言语音系统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方言的语音进行系统翔实地调查描写,揭示该方言声韵调的特点。
调查提示:1.依据《汉语方言调查字表》依次进行声调、声母、韵母的听音、记音工作。2.根据记音调查结果,整理出****方言语音系统。
§6 关于对易读错字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易读错字,学生了解这些字在大众日常语言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进而更加深入地掌握这些字的特点。
调查提示:1.通过相关文献查询易读错字,整理出易读错字调查表;2.根据调查表,调查这些字在大众日常语言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并分析读错的原因。
主题三:关于文字部分的实践调查训练
◎实践目标
通过系统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强化规范使用汉字的意识。
◎实践内容
§1 关于对易写错字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易写错字,学生了解这些字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进而更加深入地掌握这些字的特点。
调查提示:1.通过相关文献查询易写错字,整理出易写错字调查表;2.根据调查表,调查这些字在大众日常语言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写错的原因。
§2 关于对社会用字的规范性进行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县市街头牌匾,学生了解大众使用规范汉字的情况。
调查提示:1. 建议从同音字、别字等角度去寻找。2.分析其误用的原因。
第三部分 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训练
主题一:关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训练
◎实践目标
通过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演讲、朗诵、辩论、讲课等形式,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相关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实践内容
§1 开展辩论赛——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规范的普通话
辩论目的:通过该题的辩论,学生们从中认识到使用规范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学习语音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 定期开展“班级朗读者”的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单人或集体,使学生能够将朗读技巧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生活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 开展“小组集体备课,小组代表主讲,师生共评”的讲课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对“语言机制”中七大机制的集体备课,学生主讲,师生共评的自学自讲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而且通过讲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主题二:关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训练
◎实践目标: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完成以训练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语言学学术小论文写作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相关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规范运用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
◎实践内容:
§1 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现代汉语词典》各个版本之间的异同
实践目的:通过查找异同,有的发现了新增词语,有的发现了异形词等,这样,不同的学生就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写成小的学术论文。这种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无形中也增强了其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2 写学习语言学的学习总结、学习心得或者读书笔记
实践目的:通过撰写学习总结、学习心得或者读书笔记,学生在总结学习得失的同时,也增强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四、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学生的期中成绩。每项实践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先以小组为单位在本班内进行汇报,在汇报之前,汇报人应先介绍本组成员及其分工,项目结论的材料来源等问题,然后就其汇报情况结合调查报告或读书笔记撰写情况,老师评选出各班的优秀小组,进而参加“语言学类课程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比赛”,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评选优秀成果。
参考题目:
1.《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汇报
2.从近五年的网络语言看其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3.1978年—1992年人名命名情况调查
4.建国后至文革前中国人取名的语言艺术
5.不同年龄阶段微信表情包的调查情况
6.亲属称谓在普通话中的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7.1992年-今人名研究
8.文革时期人名命名情况调查报告
9.长治市街头用字调查报告/长治市区街头牌匾用字情况调查
10.汉字“变形记”——探究“与时俱进的汉字”
11.大学生在说普通话词汇、句子时常见的方言词、方言句式的误用问题调查
12.方言类节目的调查研究
13.《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詈词(或其他词)调查研究
14.微信表情包使用情况调查
15.长治学院南校区学生课堂比较中的错别字调查
16.长治学院中文系在校学生人名命名用字情况调查
17.对常见易读错的字正确识别率调查——以长治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
18.长治学院在校非中文系学生汉语拼音书写正确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