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是中文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相关基本知识与理论,具备阅读和理解较浅显的古典文献的能力。由于本课程理论性较强,而且是一门较为陌生的语言,为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实施。即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掌握古汉语语言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做到“古为今用”,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语言和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一)古代汉语语言理论知识训练
1.文字学知识训练
训练目标:通过对古文字、“六书”理论、古书用字现象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熟练掌握文字学基本理论知识。
训练内容:(1)“六书”理论训练;(2)古书用字现象训练: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3)繁简字转换训练;(4)甲金篆文识写训练。
训练步骤:
(1)教师在讲解基础理论后布置相关的练习。
(2)学生在做完练习后,分组讨论,形成结论进行汇报。
(3)教师总结并讲评
2.词汇学知识训练
训练目标:通过对有关常用字词义发展变化分析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熟练掌握词汇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理解词义的系统性。
训练内容:常用字词义发展变化分析
训练步骤:
(1)教师在讲解基础理论后布置相关的练习。
(2)学生在做完练习后,分组讨论,形成结论进行汇报。
(3)教师总结并讲评。
3.语法学知识训练
训练目标:通过对有关词类活用现象、古汉语特殊句式、语序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熟练掌握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
训练内容:古汉语特殊句式、语序
训练步骤:
(1)教师在讲解基础理论后布置相关的练习。
(2)学生在做完练习后,分组讨论,形成结论进行汇报。
(3)教师总结并讲评。
4.古汉语语言理论综合训练
训练目标: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材料的阅读与分析,穷尽性地找出该材料中所有古汉语特殊语言现象,以加深对古汉语语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另外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堂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训练内容:(1)古汉语教材文选非讲授部分;(2)教材外的文言文材料。
训练步骤:
(1)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古代汉语教材内容一般都很多,特别是文选部分,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部讲授,需要适时选取一定的内容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此外,还可以从教材之外选取一些有趣的文言文作为阅读材料。
(2)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按照寝室或就近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五六人,教师对指定的阅读材料提出要求,如要求分析、归纳其中的词汇、语法问题;就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讲稿或课件制作。
(3)督查各小组的准备情况,适时点明应该注意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中指导。
(4)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检验学生的活动。如检查他们的讲稿或课件、集中讨论,如果课时允许的话可以请各小组代表上讲台讲解,其他同学当场提问。
(5)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点评,包括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肯定的地方。
(二)古代汉语专业技能训练及实践
1.专业技能训练
训练目标:通过相关阅读与创作训练,培养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进而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训练内容:
(1)古文原典阅读训练;(2)文言文创作训练;(3)对联创作训练。
训练步骤和要求:
(1)第一学期期中至期末每两周布置一次有注释的古文原典阅读,要求学生能理解原文意思,并能回答相应的与原典内容有关的问题。第二学期每两周布置一次无注释的古文原典阅读,要求学生能为之加上标点并进行翻译。
(2)第二学期期中之后至课程结束之前布置两次文言文创作训练。要求学生能就一定的主题用浅近的文言文进行写作。
(3)第二学期期末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对联创作训练,并进行展出。首先让学生欣赏古今名联,学习对联格律;然后要求学生以身边景、身边事、身边物为对象创作对联;最后学习书法常识,展出创作的对联。
(4)教师对阅读与创作情况进行指导与讲评。
2.专业技能实践
(1)汉字听写比赛
实践目标:在大一汉字听写的基础上,加大难度,考察一些有文化底蕴的词语及成语,以提高大学生的汉字书写以及听写能力,扩展大学生的汉字储备量并提升书法水平,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魅力,发扬中文系学生的精神风貌。
实践内容:规范汉字
实践步骤和要求:
①任课教师布置比赛任务,并全程监督指导;
②学生组织比赛,搜集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词语及成语作为比赛资料,并提交教师审核;
③学生进行比赛;
④教师总结并点评。
(2)调查报告
实践目标:通过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规范社会用字、传承民族文化。
实践内容:A.书刊词语、语法误用情况调查;B.博物馆、藏书楼、名胜古迹等地保留的中国古代文化搜集与整理;C.繁体字、异体字使用调查;D.方言古语词的搜集与整理;E.古装剧中古语词使用情况调查;F.现代汉语中保留的古词语及古汉语语法现象调查;G.长治学院文科生繁体字使用状况调查。
实践步骤和要求:
①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从以上七项内容中任选两项进行调查或整理;
②完成调查报告;
③召开实践成果汇报会。
(3)古文名言警句宣讲
实践目标:古文名言警句宣讲安排在语录体文选《论语》或《孟子》学习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语录体语言简练含蓄的特点的同时,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古文名言警句的机会。
实践内容:《老子》《论语》《孟子》《弟子规》《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书中的名言警句。
实践步骤和要求:
①让学生从《老子》《论语》《孟子》《弟子规》《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书中选择一条名言警句。
②围绕这句话并结合亲身经历从励志、惜时、处世、孝悌等方面进行五至十分钟的宣讲。
③教师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总结;
④召开实践成果汇报会。
(4)古典诗词吟诵
实践目标:通过一些经典古诗词的吟诵,让学生领略中华古典诗词的意蕴,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实践内容:经典古诗词
实践步骤和要求:
①欣赏学者吟唱古诗的录音,学习吟诵技巧;
②以陆游《钗头凤》为例,学习怎样综合运用古代汉语知识正确理解诗词内涵和感情;
③实际练习吟诵古典诗词。
(5)人文演绎
实践目标:通过对古文中故事性内容的阅读、创作和演绎,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剧本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内容:古文中具有故事性的内容
实践步骤和要求:
①学生从古代任一作品中具有故事性的内容进行阅读。
②将这些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理解。
③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剧本创作;
④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人文演绎活动;
⑤召开实践成果汇报会。
三、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成绩当作学生的期中成绩。各实践内容的考核方式如下:
(一)繁简字训练以当场完成的时间快慢和准确度评定。
(二)甲金篆文的识写训练以当场完成的快慢、准确度、美观与否评定。
(三)从古书中找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语序以找出的数量、准确度和给出的理由是否合理充分为标准评定。
(四)文言文创作、对联创作看创作的数量、质量进行评分。
(五)古典诗词吟诵以参与的程度定等级、评分,古文名言警句视语言表达、宣讲内容的深度及其它外在表现定等级、评分。
(六)为古书加今注、标点和文白互译训练,按完成的质量评分。
(七)调查报告视完成质量进行评分。
调查类实践参考题目:
1.街道牌匾繁体字使用情况的调查
2.某地方言古语词的调查与整理
3.古装剧中古语词使用情况的调查
4.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现象的调查
5.常见繁体字识别率及使用现状的调查
6.《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古语词情况的调查与整理
7.初中/高中文言文学习情况调查
8.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情况的调查
9.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现象调查
10.关于X姓的历史和现状的调查
11.古代汉语语言理论关键词解读
12.王力《汉语史稿·汉语词汇史》读书报告
人文演绎类参考题目: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庄子借粮
3.荆轲刺秦王
4.和氏献璧
5.无“奸”不商
6.荆轲刺秦
7.孟母三迁
8.郑伯克段于鄢
9.孔雀东南飞
10.西厢记
11.刘姥姥进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