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大纲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成果 >> 实践大纲 >> 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大纲 >> 正文

经典背诵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

一、课程性质

《经典背诵》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隶属于实践创新平台课程模块,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强化实践教学力度的关键途径,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学底蕴和扎实专业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助力。

课程的教学范围聚焦于 400 篇中国文学经典篇目,这些篇目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之作,从诗词歌赋到散文名篇,从经典小说章节到文学理论佳作,内容丰富且极具代表性,为学生搭建起了一座领略中国文学魅力的桥梁。

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力求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对经典篇目的背诵与理解程度。为保证考核的公平性与严谨性,试卷命题设有 A、B 两卷,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进行评定。考试分为四个级别依次开展,学生原则上从一年级第二学期起参与一级考试,考试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和9月。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二级及以上等级的经典背诵考试。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1:熟练背诵规定的经典篇目,准确记忆内容;掌握不同时期文学体裁特点、流派思潮等知识,提升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能将经典元素融入表达创作。

课程目标2:学会多种背诵方法,制定合理计划,提高背诵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析鉴赏经典篇目,锻炼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能迁移知识用于其他学习与实践。

课程目标3:激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升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从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三观,以积极态度对待人生。

课程目标4: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理解文化演变脉络,明白文学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增强文化传承与传播意识,培养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促进中外文化互鉴。

三、学时分配

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情况如下表:

四、参考教材与书目

1.王兆鹏,《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

2.王兆鹏,《宋词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

3.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

4.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版。

7.张政烺、吕宗力,《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8.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9.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11.陈仲安、谭两宜、赵小鸣等,《北朝四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8年版。

12.张忱石,《南朝五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张㧑之、沈起炜、刘德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4.简修炜,《北朝五史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戴逸總,《二十六史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17.袁英光,《南朝五史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8.王国强,《网洋撷英——数字资源与汉学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20年版。

19.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20.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21.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

22.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五、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 “经典背诵”一级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经典背诵”一级篇目形成整体性把握;学生学会借助工具释读“经典背诵”一级篇目中的重难点篇章;学生掌握高效背诵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背诵过程中能够读懂经典作品的内涵外延,领悟经典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4

【教学重点】“经典背诵”一级篇目

【教学难点】关于版本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一、“经典背诵”一级篇目概览

(一)一级篇目范围

(二)一级篇目特点分析

二、何谓“经典”

(一)经典的定义与内涵

(二)经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三、经典背诵的意义与价值

(一)对于个人文学素养提升的价值

(二)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的意义

四、关于版本问题

(一)版本差异的产生原因

(二)版本选择的重要性及方法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王兆鹏,《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

2.王兆鹏,《宋词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

3.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

【实践学时】6学时

【实践内容】背诵“经典背诵”一级篇目

第二章 “经典背诵”二级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经典背诵”二级篇目形成整体性把握;学生学会借助工具释读“经典背诵”一级篇目中的重难点篇章;学生掌握高效背诵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背诵过程中能够读懂经典作品的内涵外延,领悟经典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4

【教学重点】“经典背诵”二级篇目概览

【教学难点】背诵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

一、“经典背诵”二级篇目概览

(一)二级篇目范围

(二)二级篇目特点分析

二、借助各类资源自主释读经典

(一)图书馆

(二)机构典藏

(三)古籍

(四)档案、文书

(五)报刊

(六)(学位)论文

(七)地图

(八)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九)目录(书目)

(十)字典、词(辞)典、专名查询等

(十一)索引、指南

三、如何高效背诵经典作品

(一)背诵方法分类介绍

(二)背诵计划制定与执行

(三)背诵效果检验与巩固

【参考书目及文献】

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版。

4.张政烺、吕宗力,《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5.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6.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8.陈仲安、谭两宜、赵小鸣等,《北朝四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8年版。

9.张忱石,《南朝五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张㧑之、沈起炜、刘德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1.简修炜,《北朝五史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实践学时】6学时

【实践内容】背诵“经典背诵”二级篇目

第三章 “经典背诵”三级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经典背诵”三级篇目形成整体性把握;学生学会借助工具释读“经典背诵”一级篇目中的重难点篇章;学生掌握高效背诵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背诵过程中能够读懂经典作品的内涵外延,领悟经典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4

【教学重点】“经典背诵”三级篇目概览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经典背诵”三级篇目概览

(一)三级篇目范围

(二)三级篇目特点分析

二、与中学语文篇目重合情况

(一)重合篇目梳理

(二)重合篇目的深入分析

【参考书目及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2.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3.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

4.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实践学时】2学时

【实践内容】背诵“经典背诵”三级篇目

第四章“经典背诵”四级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经典背诵”四级篇目形成整体性把握;学生学会借助工具释读“经典背诵”一级篇目中的重难点篇章;学生掌握高效背诵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背诵过程中能够读懂经典作品的内涵外延,领悟经典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4

【教学重点】“经典背诵”三级篇目概览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经典背诵”四级篇目概览

(一)四级篇目范围

(二)四级篇目特点分析

二、“经典背诵”各级内容回顾

(一)各级篇目梳理与总结

(二)知识要点与学习收获回顾

【参考书目及文献】

1.戴逸總,《二十六史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3.袁英光,《南朝五史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王国强,《网洋撷英——数字资源与汉学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20年版。

【实践学时】2学时

【实践内容】背诵“经典背诵”四级篇目

六、主要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

在课程各章节内容讲解中,比如介绍 “何谓‘经典’”“经典背诵的意义与价值” 等部分时运用。教师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经典的内涵、经典背诵对于个人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互动式教学法

多应用于课堂讨论环节,像探讨经典篇目版本问题、各级篇目特色等内容时使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思想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维视野,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自主学习法

在学生借助各类资源释读经典的教学内容部分体现明显,例如利用图书馆、机构典藏、古籍等众多资源自主去理解经典篇目中的重难点内容时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主动去寻找、筛选合适的学习资源,并通过自我钻研掌握知识,提升自我管理学习的水平。

(四)合作探究法

在涉及需要深入探讨、综合分析的教学内容时采用,比如分析 “经典背诵” 各级篇目与中学语文篇目重合情况、回顾各级内容等部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寻找答案,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七、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试卷命题分A、B卷,采取百分制。考试分级别举行,共四级。考试试题从每一级指定的100篇背诵篇目中随机抽取。试题答案以中文系微信公众号所提供版本为准。

本课程的考核每学年组织两次,分别在2月和9月,学生原则上应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参加考核,考试逐级进行,不得跨级,考试不得作弊,否则取消参加下一次考试的资格。

本课程每一级考核的通过标准为:单篇默写错五处以上(含5处),该篇算错,整个试卷错五篇以内(不含5篇),本级考试通过。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于毕业前通过二级(共200篇)及以上经典背诵等级考试,否则不予颁发本科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