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实习实践课程大纲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成果 >> 实践大纲 >> 毕业实习实践课程大纲 >> 正文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

一、课程性质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创新平台的专业必修课程。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及其设置进行观察和分析的一门实践课程;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教师的的指导下,在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门实践课程;教育研习是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就见习、实习中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建构的一门实践课程。这三门课程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和巩固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学生接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验和感受语文教师的责任感,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初步确立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理想。

课程目标2:学生熟知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能够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教学实践中,具备独立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遇到实际问题,能与指导教师及同组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课程目标3:学生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明确班主任工作任务和要求,积极参与实习学校的主题教育与社团活动,获得班级管理经验,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综合教育活动。

课程目标4:学生了解中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在教育实践中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思路,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表1: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情况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

指标1-1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坚定,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够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传承太行精神,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H)

指标1-2立德树人: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形成立德树人的理念,掌握立德树人途径与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H)

指标1-3师德准则:具有依法执教意识,遵守宪法、民法典、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与要求,在教育实践中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能够自觉维护学生与自身的合法权益。(H)

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

指标2-1职业认同:具有家国情怀,热爱教育事业,认同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领会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认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能够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师工作,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育人情怀。(H)

指标2-2基本修养:具有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仪表整洁,仪态大方,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仪表整洁,符合教师礼仪要求和教育教学场景要求。(H)

指标2-3教育信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成长,保护学生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富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H)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

指标3-1教育基础: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够遵循中学语文教育规律,结合初中生认知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H)

指标3-2学科素养:系统掌握语言学、文学和文章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体系结构与思想方法,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H)

指标3-3知识整合: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掌握语文学科教学知识,能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基本具备指导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H)

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

指标4-1教学基本技能:具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系统掌握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结束等教学基本技能。具有主动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意识,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平台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能够安全、合法与负责地使用信息与技术。 (H)

指标4-2分析设计能力:能够依据汉语言文学学科知识和基本理论,辨析和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与文学现象,并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恰当的语文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设计语文学习活动,选择适当的语文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语文教学过程和环节,科学设计语文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形成中学语文教案与学案。(H)

指标4-3实施评价能力: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借助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策略,能够科学准确地呈现和表达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并通过合理设置提问与讨论,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中树立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理念,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收集、整理、分析学习过程信息,并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评价。(H)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

指标5-1育德意识: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掌握中学德育的目标、原理、内容和方法,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能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在语文教育教学和班级活动中渗透德育。(H)

指标5-2班级管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掌握班集体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共青团建设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教育教学、中学生成长生活等相关法律制度规定,能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协助指导教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H)

指标5-3健康教育: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熟悉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等相关规定,了解中学生日常卫生保健、传染病预防、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等相关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家校沟通活动,并获得独有的实践体会,积累有益的经验,奠定日后从事班级管理的工作基础。(H)

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

指标6-1育人理念:具有教书育人意识,了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深刻理解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要性。(H)

指标6-2课程育人:深刻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特点,明确语文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能够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的精髓,开展能力拓展、品德养成等育人活动。(H)

指标6-3活动育人:深入了解校园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学会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积极参与实习学校的主题教育与社团活动,具备组织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的的能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综合教育活动。(H)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

指标7-1发展规划:牢固树立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意识,具备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事业进取心,主动了解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能根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H)

指标7-2反思改进: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掌握课堂观察、反思比较、叙事分析等反思方法,能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思路。(H)

指标7-3学会研究:初步掌握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撰写文学方向、语言学方向或语文教育教学方向论文的基本能力。掌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 (H)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

指标8-1沟通合作意识:深入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涵义、价值,掌握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具备加入学习共同体的主观意愿,愿意与合作方分享和讨论研究体验。 (H)

指标8-2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与文字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学会倾听、表达和沟通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学习共同体、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与同伴、同事、同行、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H)

指标8-3共同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合作学习活动,获得认知体验,产生感想和反思以积累经验。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指导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能力。(H)

三、学时分配

教育见习3-6学期安排,教育实习和教育演习6学期安排。具体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情况如下表:

表2: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模块

课程内容

实践

备注

模块一:教育见习

专题一:教育见习入门阶段

1周

3学期分散安排

专题二:教育见习提高阶段

1周

4学期分散安排

专题三:教育见习发展阶段

1周

5学期分散安排

专题四:教育见习入校阶段

1周

6学期集中安排

模块二:教育实习

专题一:教育实习准备


5学期组织安排

专题二:教育实习过程

14周

6学期集中安排

专题三:教育实习总结

6学期组织安排

模块三:教育研习

专题一:教育研习教育

2周

5学期组织安排

专题二:教育研习过程

教育研习贯穿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期间,报告和总结6学期集中安排

专题三:教育研习总结


、参考教材与书目

高鸿源、赵树贤、魏曼华,《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杨秀玉,《教育实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张治勇、龚宝成,《教育实习》,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吴茂江,《教育实习导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范丹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李雪,《立德树人--师范教育实习指导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教学内容安排

模块一  教育见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倾听讲座和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师范生增强对语文教育的认知,能够撰写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笔记和语文教材分析。

2.通过听课和观摩班主任工作案例,师范生在验证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获得了初步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语文教学设计文案、进行教学试讲和设计班级主题活动。

3.通过自主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进行名师访谈,师范生增强对语文教师的职业认知,树立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加速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过程。

4.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师范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进程,在课堂观察和教研活动中形成反思意识,产生从事教育研究的兴趣。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4

【教学重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语文名师访谈;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研读;模拟教学;模拟班级管理;学校教学见习;班级管理见习;教研活动见习

【教学难点】语文名师访谈;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研读;模拟试讲;模拟班级管理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专题一  教育见习的入门阶段

一、语文教育认知

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三、语文名师访谈

专题二  教育见习的提高阶段

一、语文教育认知

二、语文课程标准研读

三、语文名师访谈

专题三  教育见习的发展阶段

一、语文教育认知

二、语文教材研读

三、语文名师访谈

专题四  教育见习的入校阶段

一、学校教学见习

二、班级管理见习

三、教研活动见习

四、语文名师访谈

第二章  教育实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观摩和实践,师范生理解教育实习的意义和内容,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和教师观。

2.在教学观摩的基础上,师范生明确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指标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根据学情撰写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文案、有效开展语文教育教学和评价活动。

3.在观摩和辅助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师范生进一步了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熟悉班级管理方法,积累了有益的班级管理经验,并获得了独有的教育实践体会。

4.通过小组研讨和参加教研活动,师范生初步具备了反思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学科知识和语文学科知识对教育实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在反思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愉悦。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4

【教学重点】师德养成;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班级管理;教学研讨;教育实习反思和总结

【教学难点】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班级管理;教学研讨

【教学方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专题一  教育实习准备

一、教育实习教育

专题二  教育实习过程

一、师德养成实习

二、学校教学实习

三、班级管理实习

四、学校教研实习

专题三  教育实习总结

一、教育实习反思

二、教育实习总结

模块三  教育研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研习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了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贯通的意义。

2.通过确立选题、进行调研和完成研习报告,师范生获得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体验,初步具备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3.在教育研习过程中,师范生通过合作分享,积累了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经验,确立向专业化语文教师发展的职业理想。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

【教学重点】教育研习的概念和意义;撰写教育研习报告

【教学难点】撰写教育研习报告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专题一  教育研习教育

一、教育研习的概念及意义

二、教育研习的选题与方法

专题二  教育研习过程 

一、教育研习

二、教育研习成果展示

专题三  教育研习总结

一、教育研习反思

二、教育研习总结

 

六、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并重,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教育实践采用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具体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的安排大致如下:

1.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相关理论部分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

2.教学案例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

3.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实操采用课内或课外实践的方式。

4.注重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表3:课程教学目标和达成途径

课程教学目标

达成途径

课程教学目标1

教育见习:通过学习师德规范文件、倾听语文教育讲座、访谈语文名师和入校体验,学生明确师德规范的重要性并树立良好的师德规范。

教育实习:学生能按时到实习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并能良好地执行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

教育研习:学生能在教育实习结束后按时进行系部指导老师安排的教育研习等相关任务。

课程教学目标2

教育见习:通过校内研读语文课程文件和入校教学见习,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入,并积累一定的语文教学实践知识。

教育实习:学生在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具备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教育研习:聚焦教育见习和实习中的问题,形成教育研习的选题。

课程教学目标3

教育见习:通过入校见习,学生能在观摩中内化自己的班级管理理论知识。

教育实习:参与班级管理,认真记录班级管理活动,深刻理解立德树人使命,坚持在课程学习和活动中进行育人。

课程教学目标4

教育见习:学生撰写心得体会。

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中撰写课后反思、实习月记和总结。

教育研习:深刻反思和研究,并将研究结论以研习报告的形式呈现。

七、成绩考核

本课程评价由见习成绩、实习成绩和研习成绩组合而成。成绩计算:见习成绩占20%,实习成绩占60%,研习成绩占20%。

表4:课程目标评价内容、方式和依据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项目

评价依据

1.学生接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验和感受语文教师的责任感,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初步确立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理想。

1.师德习得

2.教学态度

 

教育见习

见习记录手册填写是否认真、详实,体会是否深刻。

教育实习

1.实习记录手册、实习月记和总结填写是否认真、详实,体会是否深刻。

2.实习中期检查表填写是否认真。

教育研习

研习表现是否认真。

2. 学生熟知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能够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教学实践中,具备独立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遇到实际问题,能与指导教师及同组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1.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

 3.教学评价

 4.沟通合作

教育见习

见习记录手册中填写是否认真、详实,体会是否结合了语文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实习

1.实习试教成绩。

2.实习中期检查成绩。

3.实习记录手册中的听课记录是否详实、认真,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是否抓住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评价是否优秀。

4.实习月记和总结中的教学记录是否详实,体会是否深刻。

教育研习

选题是否体现了教育教学内容。

3. 学生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明确班主任工作任务和要求,积极参与实习学校的主题教育与社团活动,获得班级管理经验,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综合教育活动。

1.班级管理

2.学情了解

3.综合育人

 

教育见习

见习记录手册填写是否详实,体会是否体现了班级管理的相关理论。

教育实习

1.班级管理评价成绩。

2.实习中期检查成绩。

3.实习记录手册中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团队活动、主题班会、家访记录活动个别教育记录是否详实,是否体现了立德树人使命;

4.实习月记和总结中的育人记录是否详实,体会是否深刻。

4.学生了解中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在教育实践中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思路,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1.教学研究

2.教学反思

教育见习

1.教育见习手册填写是否认真、详实,体会是否深刻。

教育实习

1.中期检查对后期的工作是否提出改进措施;

2.实习记录手册的“课后总结”是否中肯;

3.实习月记和总结内容是否详实,改进措施是否具体。

教育研习

教育研习思路是否明晰,研习过程是否详实,研习结论是否合理、可行。


表5:课程目标达成过程及比例

课程

分目标

占比(%)

教育见习20%)

教育实习60%)

教育研习20%)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入门阶段

5%)

提高阶段

10%)

入校阶段

5%)

教学试教

评价

10%)

班级管理

评价

10%)

实习记录

手册

20%)

中期检查

10%)

实习月记

与总结

10%)

研习表现

5%)

研习报告15%)

目标1(20)

60

20

25



20

25

20

100


分目标达成度

=∑考核方式占比x(分目标均分/ 分目标总分)

目标2(40)

10

30

25

100


30

25

20


20

目标3(20)

10

30

25


100

30

25

30



目标4(20)

20

20

25



20

25

30


80

小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6-1:教育见习评价指标

教育见习阶段

教育见习内容

分值

入门阶段

聆听一场语文教育专题讲座,撰写心得体会。

5

学习中学教师职业规范规范,撰写阅读笔记。

10

采访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撰写访谈记录。

5

提高阶段

聆听两场语文教育专题讲座,撰写心得体会。

10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撰写阅读笔记。

15

阅读统编版语文教材,任选一册做教材分析。

10

采访两位中学语文教师,撰写访谈记录。

10

入校阶段

聆听两节中学语文课并撰写听课记录和听课心得。

10

辅助指导教师批改两次语文作业。

10

观摩两个班主任工作案例,并撰写心得体会。

10

采访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撰写访谈记录。

5

表6-2:教育实习评价指标

教育实习评价项目

教育实习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分  值

教学试教评价

态度与责任心

1.遵守教师职业规范,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

2.备课充分,工作认真。

3.能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行为,改进工作。

10

教学内容

1.认真贯彻语文课程标准。

2.语言文学基础好,教学内容科学性强。

3.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5.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培养。

35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确立合理,符合语文课标要求。

2.教学任务具体,方案设计合理,时间分配合理。

3.能以学生发展为前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5

教学技能

1.授课条理清楚。

2.教学语言规范、生动。

3.恰当使用板书与现代教学手段。

4.教学演示规范、恰当。

5.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6.课堂中有效地与学生互动。

20

自我评价

能对教学过程、师生状态、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和反思。

10

综合表现

1.有一定的教学特色。

2.教态自然大方、教学效果好。

10

班级管理评价

班主任工作态度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受到学生尊重。

2.积极主动配合原班主任工作,态度诚恳。

3.文明礼貌,遵纪守法。

30

班主任工作计划

1.较快地熟悉和掌握所带班级的基本情况。

2.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

20

班主任工作成效

1.班主任工作有序,教学秩序稳定,工作有生机。

2.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丰富,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开拓思想,发展智力。

3.独立开展工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基本掌握班主任工作方法,熟悉工作常规。

30

学生管理工作

1.深入观察差生,调查研究,找出原因,耐心细致地做好转化教育工作。

2.善于家访,取得家长密切配合。

20

实习记录评价

师德养成记录

采访2位优秀教师,完成访谈记录。

20

教学实习记录

1.认真听课、评课,完成10份听课记录和心得体会。

2.认真备课、讲课、评课,完成5份教学设计和自我评价。

30

班级管理记录

1.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2.设计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完成5份班主任工作记录。

3.开展家访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完成工作记录。 

30

教研活动记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完成教研活动记录和反思工作。

20

中期检查评价

教育实习进展

前进教育实习进展顺利,完成了相关任务。

50

教育实习规划

下一步工作任务具体,规划合理。

50

实习月记与总结

实习月记

从师德养成、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三个方面撰写实习月记,内容真实,体会深刻,能按时提交。

80

实习总结

总结客观、真实,体会深刻,有改进措施,文字优美,图文并茂。

20

表6-3:教育研习评价指标

教育研习

评价项目

教育研习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分值

教育研习表现

研习态

教育研习出勤良好,态度认真,按时提交研习报告。

20

沟通合作

围绕教育研习话题,积极参与研究讨论。

40

反思改进

1.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思路。

40

教育研习报告

选题意义

1.教育研习源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中的真实问题。

2.教育研习选题的难度与深度适中,有一定教学研究价值。

20

研究设计

1.教育研习方案切实可行。

2.教育研习方法选用得当。

20

研究过程

1.教育研习过程能够综合运用语文教育教学理论。

2.教育研习材料这是可信,数据准确、可靠。

3.教育研习过程思路明晰,能够有效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0

结论表述

1.教育研习结论表述规范,逻辑清晰,明确具体。

2.教育研习结论对于解决语文教育教学问题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