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石雕,是山西民间传统雕刻艺术的璀璨明珠,以本地优质石材为原料,融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自然风物等元素,刀法细腻流畅,造型生动逼真,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于 2023 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名片。

在壶关石雕第五代传承人刘雄伟老师的带领下,中文系“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壶关琢玉实践队”在古色古香的实践基地“壶林书院”开启了一场与石雕艺术的深度对话。
“壶关琢玉实践队” 被刘雄伟老师亲切称作 “太行七镌”。队员们手持扫帚,细致清扫书院的每一个角落,让古朴的石屋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随后,一场充满古韵的国学晨读活动拉开帷幕,朗朗书声与石屋的静谧氛围相互交融,为此次实践活动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力量。

刘老师依据团队七个人家乡的地域特色,制定了个性化的雕刻计划。来自云南的同学雕琢东巴文,让这种神秘古老的文字在石间舒展神韵;忻州的同学刻画佛像,力求在刀凿起落间赋予其慈悲祥和的灵韵。此外,刘老师还为每位同学准备了刻有家乡村镇地名的镇尺,鼓励大家将家乡特色与石雕技艺深度融合,在石材上镌刻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从构思设计到下刀雕刻,无不凝聚着对家乡文化热爱与对石雕技艺执着追求。



书院杏熟金满枝,累累垂垂映日晖。休息时,同学们来到树下,伸手摘下一颗杏子,酸甜的汁水在舌尖流淌。欢声笑语在书院回荡,这简单的快乐,让疲惫一扫而空,只留下青春的活力与美好记忆。
壶林书院的实践之旅仍在继续,中文系“壶关琢玉实践队”的“太行七镌”们,在刘雄伟老师引领下,在文化底蕴石屋精舍中,以娴熟刀法雕琢家乡印记,用青春力量触碰传统技艺温度。未来,他们将探索更多石雕技法,让创意在石上绽放,这场文化传承与青春成长的邂逅,未完待续,精彩仍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