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背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报告 >> 成果背景

成果背景

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汉语言文学专业围绕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面临综合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特色亟待强化、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亟待引导等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的实践教学在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欠立体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产出导向”不强,未能将地方文化有效融入育人过程,课程目标存在重教学技能、轻实践育人现象。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在教育实习中部分学生暴露出文本解读能力不足、班级管理能力欠缺以及与家长沟通协调能力较弱等现象。

二、实践教学内容欠均衡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明确提出“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知识类课程占比较大,而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类课程薄弱,实践内容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师范专业需求的对接,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缺少教育研习,未实现“见习——实习——研习三贯通”、“师德、教学、育人、发展四涵盖”。

三、实践教学实施欠完善

实践教学需要良好的机制、师资队伍以及校内外实训平台与实践基地的建设。201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地方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由于教学工作繁重或者权责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充分。校外实习基地不够稳定,需要教师个人的人脉关系维系,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

四、实践教学评价欠规范

针对师范生实践能力掌握程度的评价欠缺统一标准,以实践导师主观性判断为主。此外,通过学校内部评价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度,通过外部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估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的内外评价机制尚未完善,总体反映出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分离,缺乏评价反馈等问题。